四川竹琴(重庆)是四川地方曲艺形式之一种,为群众所熟悉。它源出于河南,后流入四川,可考历史至今已有300多年。2008年6月,四川竹琴(重庆)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清初时,四川已有鱼鼓筒,即竹琴之前身。清代记述白莲教起义时就已有竹琴(湖北地区称渔鼓)出现,演唱者多为道人,往来于街巷边走边唱。早先,道士在庙会期间多数演唱《韩湘子》《吕洞宾成仙》《二十四孝》等节目,作为劝世说教,宣传道教教义。清光绪年间,竹琴开始在俗人中演唱,并在剑板上挂有碰铃。进入烟馆、茶馆、酒馆、驿馆后,改名道琴。演唱的大多是戏文,有《东周列国志》《三国演义》以及神话故事等。如《百里认妻》《伍员渡卢》《借东风》《华容道》《牛郎织女》《子牙封神》等节目。到民国初年,大多艺人去掉了剑板上的碰铃,并正式称道琴为竹琴,剑板改名简板,因其最原始的简板音响为“尺”,琴筒击打声为“磅”,故民间俗称“尺磅磅”。
四川竹琴(重庆)保存的传统剧目也相当丰富。据查,至少有500余段,其中大部分现保留在重庆万州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艺人手中,并视如珍宝。如《赤壁鏖兵》《华容放曹》《月下盘貂》《打猎汲水》《窦公送子》《船舟借伞》《水漫金山》《仕林祭塔》《湘子度妻》《庄子戏妻》《辩琴结义》《伯牙抚琴》《碎琴器墓》等。这些剧目保存了所有的节目段子,内容非常广泛,细节生动感人,结构较为严谨,语言十分流畅。特别是对有些人物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,如诈降的阚泽、单骑救主的赵云、华容道中的曹操、闯宫的秦香莲等,都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,是可贵的值得研究的曲艺艺术遗产。竹琴作为三峡库区土生土长的曲种,自诞生开始,便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。1927年,四川梁山还召开了有千余人参加的四川竹琴演唱会。
随着时代的进步,竹琴的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,并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。抗战期间,涌现出许多反帝抗日的竹琴演唱节目。如《民族英雄施国男》《国际战士》《九·五怒涛》等风靡一时,起到了教育、宣传、鼓动民众的作用。解放后,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,曲艺事业取得了健康的发展,竹琴所表现的内容也随之丰富多彩,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,如《雷锋参军》《情深似海》《双枪老太婆》《华子良传奇》《竹琴声声迎解放》《党的好干部焦裕禄》《十唱三峡好风光》等,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,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。长篇竹琴《华子良传奇》1988年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,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,好评如潮,受到了广大听众和权威专家的首肯,其中5个唱段被《中国民族音乐集成》收入,该项目也获得了多项奖励。1995年中央电视台《东方时空》栏目组专门赴万州拍摄了竹琴专辑《奇绝大观—竹琴》。专辑播出后,竹琴作为一种民间艺术,走向全国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重庆三峡曲艺团广大演职、创编人员对竹琴实行了大胆艺术创新与改革,改传统坐唱为站唱和走唱,加入乐队伴奏。在唱腔上也进行了改革创新,使演员能在舞台上尽情地利用形体动作进行表演,从而更加形象具体,生动传神。形成了独特的川东风格,被行内人士称为“川东派”竹琴。
四川竹琴(重庆)创始人王道合,万州驷马桥人,生于清嘉庆元年,13岁入道北山观,21岁始创道琴。生卒年龄不详。民间流传,王道合幼年迷恋民间打击乐器,天生聪慧,在道观学道期间,一个偶然机会路过竹林,见一只山鸟啄楠竹的声音十分悦耳,就利用此竹制作出琴筒(今称竹琴)用于宣传道义。因声音好听,由始祖王道合称之为琴,并戏称道琴。迄今为止,四川竹琴(重庆)已传承了9代,弟子500多人。
早些年,竹琴在万州及其周边县市最为盛行。到20世纪初仍有不少竹琴艺人在茶馆酒肆坐堂卖艺。可以说,凡是有茶馆的地方,就有竹琴演唱之声音。
民国初年,有竹琴艺人刘宝山在万县(今为万州区)行艺,被誉为“竹琴小教主”,能自编自唱,有《花月词》一首传世。同时涪陵的潘道人也来万州唱道琴,曾教唱过《游庵》,送给朋友一支镶银的竹琴。1927年,有名的竹琴演唱家广安和尚孙海涛,以袍哥身份在万州从事进步活动,被军阀杨森杀害。行刑前,问他有何要求,他说就唱一段竹琴。可见竹琴在他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。当时他先唱了一段“秦琼哭头”,接着又唱起了“花二流”:孙和尚陷绝境南门河坝,此一去只当是回了老家,盼只盼共产党大军南下,消灭那国民党重整华夏……他唱得慷慨激昂,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。他的弟子黄云成后来也到万州演唱竹琴。不久,因竹琴在万州地区的影响力,涌现出众多的玩友和专业艺人慕名来万州定居。知名的有朱炳元、会海清、银寿安、杜告花、姜维新、萧坤山(后更名为萧湘泉)等人。1930年春,邓锡光牵头成立“万县竹琴业务俱乐部”,这是万县第一个业余竹琴玩友组织。计有谭春江、邓锡光、叶华泰、蓝吉安、胡金波、王少雄、谢海波、谢康成、张建阳、张绍清、崔太中等人。1931年,叶华泰、蓝吉安、方斌、胡新成等人都先后成为专业艺人。1935年,在万县公瓦溪茶馆成立“万县竹琴工会”。有邓周富(艺名邓包包)、张绍清、姚光中、彭正孝、蓝吉安、唐绍华、吴俊良等四十多人参加。西城以“小教主”胡新成为首,东城以崔太中为首分别在两处演唱,盛况空前。1936年,西山路“万县竹琴业余俱乐部”已有会员五百多人,经常活动的有熊子良、谭春江、陈德胜、张建阳、田秉国、陈云书、陈学云、黄又喜等三十多人。
1938年,万县冯作然茶馆成立“万县竹琴会”。由谭春江、熊子良等人公举药业工会主席陶金秋当竹琴会会长。平常挂牌演唱,设置二十多根竹琴。它的活动时间最长,茶馆于1944年,被日本飞机炸毁。
万州解放后,竹琴艺术归并万县曲艺队,后更名为重庆三峡曲艺团。如今,四川竹琴(重庆)这一说唱艺术已从艰难中走了出来,正向辉煌迈进。
时下,四川竹琴(重庆)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有江远万、何菊芳等10人,重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潘光正、蒋其书等9人,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华国秀、吴卡亚、刘国福3人。代表性传承人华国秀,1937年8月生,16岁招入万县文化馆曲艺组,师从竹琴名人杨裕国。1958年调入万县市曲艺队,1982年任万县市曲艺团团长,国家二级演员,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,1986年选为万县地区曲协主席,1989年选为四川省曲协副主席。重庆直辖后,为重庆市曲艺家协会顾问,重庆市三峡曲艺团顾问。由她演唱的长篇竹琴《华子良传奇》,先后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。
近几年来,万州区先后在三峡曲艺团、孙家小学、万州区青少年宫建立竹琴传习基地。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创编的竹琴传统节目在全国、市级屡屡获奖:
2013年:竹琴节目《妹妹花轿几时来》在全国第十届艺术节“群星奖”中 获得优秀节目奖。竹琴节目《赞三峡》由文化部艺术司选送在山东省滨州市举办的“第十届中国艺术节”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中获得优秀节目展演奖。
2014年:竹琴《双枪老太婆》荣获重庆市第四届曲艺大赛一等奖。重庆市第四届戏剧曲艺大赛一等奖。
2015年:“四川竹琴”传统唱段《双枪老太婆》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、中国说唱学会举办的首届“泉城书会”暨 “全国优秀曲艺传人学术交流展演”演出获银奖。
2016年:四川竹琴《双枪老太婆》在第九届中国曲艺“牡丹奖”大赛中获表演奖提名。四川竹琴《华子良智勇出虎口》获重庆市第五届戏剧曲艺大赛中获曲艺类一等奖。四川竹琴《竹琴天韵》在第五届重庆市曲艺大赛中获最高奖--节目奖。
2017年:四川竹琴《双枪老太婆》参加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主办、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支持的“说唱中国梦 喜迎十九大”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获展演奖。四川竹琴《华子良智勇出虎口》在全国曲艺、木偶剧、皮影戏优秀剧(节)目展演中获展演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