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万州区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工程 >详情

【万州传统文化】花鼓

2018-07-06 15:03:18

  花鼓又称花鼓子、花鼓戏。是万州及渝东地区民间传统说唱艺术之一种。它为何称“花鼓”呢?有两种说法:一是过去叫花子乞讨时敲打的道具,并有《花子歌》为证;二是鼓上绘着莲花图案。据传,花鼓是一个名叫赵德贤的落弟秀才发明的。是他创作了小调《花子歌》,并配上小锣小鼓,调式从老锣鼓里分列出来,自成体系。兴于明末清初,流行于民国时期,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。花鼓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。岂料,到“文革”时期不幸被打入冷宫。花鼓多为一个人表演,道具是一面小鼓和一面小锣,小鼓提在手上,小锣挂在胸前,采取边敲边唱,敲打随意发挥。曲牌分为四种:1.小调;2.花调;3.快板调;4.自由调。唱中有说,说中带唱,语言风趣,朗朗上口,唱词优美,重情节描写,讲和仄押韵,句式可长可短,机动灵活,曲目结构严谨。花鼓唱词大多为即席创作,如《自画像》《过了一山又一山》等。也有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,如《昭君出塞》《祝英台》《月下盘貂》《走江湖》等。 

  花鼓结构完整,音韵和谐,节奏明快,形象鲜明,道具简单,演唱灵活。表演者可男可女,可老可少,且不择场地。然而,随着社会的空前发展,花鼓这一门传统说唱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,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,演员青黄不接,很多表演技能已不能得到正常传承。有幸的是,如今在万州尚能寻到演唱花鼓的传承人。

  晚清时期,万州著名书画篆刻家刘秉堃一生淡薄名利,不写八股文,不恋仕途,督抚严树森曾三次请他做官,都被他谢绝了。他酷爱书画金石,又热衷诗词创作,尤其爱写花鼓词,由他创作的《走江湖》至今仍在传唱。到民国初年,花鼓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,演唱内容也开始出新,如《太阳晒过河》《打猪草》《高高山上一树槐》《十想》《十爱》《姐是半边伞》《闹五更》《苦情歌》等。这些小调虽无多少积极意义,却成了当时万州寻常百姓消遣娱乐的一道风景。这个时期的演唱者主要有:谭瞎子、罗老幺、许大发、吴三毛、张世友等老艺人。万州解放后,花鼓的表演者顺应时代需求,积极创作了很多以新生事物为主的现实题材,如:《养猪状元》《新货郎》《姐妹比文化》《城里幺妹把乡下》《雷锋精神人人夸》《学习李双双》《拖拉机进山寨》等。到“文革”时期,花鼓突然遭遇冲击,大多艺人从此退出说唱舞台,花鼓也从此打入了“冷宫”。

  花鼓以打、说、唱、演四种表现形式。打:即敲打花鼓、小锣。敲打的时间恰到好处。说、唱:主要叙述故事情节,场景介绍,也可临场发挥,即席编词,五字句、七字句、十字句均可演唱。演:主要体现在神眼、步法、手势。曲牌主要有小调、花调、快板调、自由调四种。花鼓道具简单,即一锣一鼓,表演不择扬地。如:田间、院坝,大小舞台均可表演。花鼓唱词通俗易懂,所唱内容不但情景交融,和仄押韵,娓娓动人,还回味无穷。故有人曾以“小小花鼓戏,人间大舞台”来赞美它的艺术魅力。万州人都说,它是小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。如今花鼓这一艺术形式已经进入濒危状态。几乎很难寻到表演者了。 

  花鼓距今已传承了25代。传承人何荣国,1953年生,1981年招入万州水泥厂当工人。1995年调入五桥文化馆,后任副馆长,现供职于万州区文化馆,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重庆市作家协会、戏剧家协会会员,国家二级作家。何荣国从小在云阳县城长大,邻居谭瞎子就是从事花鼓表演的专业艺人,何荣国在有意无意中学会了一些花鼓演唱,如今算来已有40余年的花鼓演唱历史,是万州花鼓第25代传承人。

  花鼓起源于明末清初,距今已有四百余年,可谓历史悠久。加之它兼容了民间小调、花调、快板调、自由调等,调式清脆悦耳,唱词大多唱些古今人物,生动、活泼、优美,让人听起来十分过瘾。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。如今,花鼓虽已濒临灭迹,但万州至今仍能找到个别的演唱艺人,就是因为有这个别的艺人,还在时不时地摆弄花鼓,还偶尔将它搬上舞台,而且都唱些现实题材,如《关爱女孩》《学习科学发展观》《乡里来了个张书记》等。这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促进民族艺术的全面发展,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。因此它仍具有一定实用价值。